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sssss色在线观看播放免费,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免费观看男人与狥交视频,男人天堂a在线,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圖說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絲綢之路

蘋果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今天,全球每3杯蘋果汁就有1杯來自陜西
來源:管理員   |   發(fā)布時間:2022-03-01   |   所屬分類:絲綢之路   |   閱讀次數(shù):767

大地盛產(chǎn)一切。蘋果也可以與我們的絲路史、抗戰(zhàn)史有聯(lián)系,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光輝的歷史。

蘋果起源于中國新疆。2017年,世界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志上發(fā)表了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陳學森教授團隊一項關于蘋果的研究成果,轟動了世界。陳教授的研究團隊經(jīng)過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費章君團隊歷時六年的合作,通過基因測序證明了世界栽培蘋果起源于新疆野蘋果(塞威氏蘋果),向西演化形成西洋蘋果,向東演化形成中國早期的綿蘋果。

這意味著全世界的蘋果都流淌著中國的血液。

李善祥,1880年-1959年,浙江鎮(zhèn)海小港(今寧波市北侖區(qū))人,清末通奉大夫李濂水之子。著名愛國實業(yè)家。除此之外,至少還有這樣兩個身份:一、中國蘋果之父;二、國務院原副總理,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的岳父。是李善祥先生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東北培育出了我國的國光和紅元帥蘋果,使我國的蘋果業(yè)自此崛起,壓倒了當時傾銷一時的日產(chǎn)蘋果。


錦州蘋果

01.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的故事


錦州那個地方出呀蘋果
那是平安喜慶的顏色
送給親朋好友最祥和
甜甜的日子美美地過
錦州那個地方出呀蘋果
毛主席說過三次呦
英雄的城市傳承紅色
老百姓的日子紅紅火火……



這是2021年東北詞曲作家張昆、張遠福寫的一首歌《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作品充滿了正能量,被作為為建黨百年獻禮,在錦州當?shù)匮杆賯鞒?948年11月8日,東野發(fā)給了毛主席一封電報,其中幾句是這樣的:“在興城解決戰(zhàn)斗后,某地主之大批蘋果,戰(zhàn)士一個未動……”正因為如此,毛主席知道了錦州蘋果,并在此后始終把“解放軍不吃蘋果”的故事作為黨風建設的典型范例。背后的故事是這樣的:

1948年10月,東野三縱結束義縣戰(zhàn)斗后奉命急赴錦州外圍參加錦州攻堅戰(zhàn),8師22團3營9連經(jīng)過一夜急行軍趕至錦州城郊。近百里的路程,讓此前經(jīng)過激烈苦戰(zhàn)的官兵們?nèi)死яR乏,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煙了。天快亮時,連隊來到了城北的一座果園,接到上級命令:“停止前進,就地隱蔽。”

果樹上掛滿了鮮紅的蘋果,官兵們又渴又累,但一個個只能望著蘋果,聽著肚子咕咕叫。原因是我軍有紀律,不能拿群眾一針一錢,何況吃蘋果呢?

這樣的故事在當時的錦州比比皆是,還有一個連隊當天駐在一個村里,一戶農(nóng)家大院成了臨時連部,官兵們都在這里吃飯和學習。院子里長著幾株高大的蘋果樹,枝頭碩果累累,有一些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但戰(zhàn)士們總會將它們撿起來,放在老鄉(xiāng)院子里專門收集墜落的蘋果的籃子里。有些蘋果因為上面有傷疤,又經(jīng)落地摔傷,已經(jīng)很難保存,老鄉(xiāng)就想讓官兵們吃掉這些蘋果,但戰(zhàn)士們依然不肯。老鄉(xiāng)心里過意不去,覺得是不是讓官兵們吃有傷疤或摔傷的蘋果官兵們嫌棄,就專門從樹上摘下好的蘋果送給官兵們,但仍然受到了戰(zhàn)士們的拒絕。


如今,錦州蘋果廉政文化展覽館還有這樣一處實景復原陳列:兩名戰(zhàn)士在一戶農(nóng)家院落的果樹下,拿著一顆有傷疤的蘋果,一位戰(zhàn)士認為,蘋果有了傷疤不吃就會壞掉,而壞掉就會被老鄉(xiāng)扔掉,很可惜;另一位戰(zhàn)士則認為,就是壞掉、扔掉也不能吃,因為在紀律里沒有說可以吃有傷痛的蘋果的這樣一條。

這就是我們的官兵,在鐵的紀律面前,沒有任何松動和讓步,只有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與遵守。在毛主席的眼里,“不吃蘋果”才是人民解放軍固有的政治本色,他希望人民解放軍永遠保持“不吃蘋果”的光榮傳統(tǒng)。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三提錦州蘋果,最后一次是在1972年7月27日,他在批示部隊送來的相關報告時提到:


錦州蘋果廉政文化展覽館


“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zhàn)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蘋果,我們戰(zhàn)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到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zhàn)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筑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


這段話被刊發(fā)在了當年8月1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上,在受到教育與啟迪的同時,“錦州蘋果”深深地印在全國人民的腦海中。

然而,錦州為什么會產(chǎn)蘋果,或者說是蘋果為什么會在錦州得到大面積、高品質的栽培呢?這就要從李善祥身上說起。


李善祥

李善祥祖居浙江省鎮(zhèn)海縣港口村,最先以務農(nóng)為業(yè),到了李善祥的祖父這一輩時,開始闖蕩上海,有了一些積蓄后,開船號、設錢莊、經(jīng)營房地產(chǎn),遂成巨富,成為寧波幫巨頭之一。在這種背景下,李善祥之父李濂水步入仕途,誥授通奉大夫,花翎四品銜。

李善祥1880年生于北京。1894年受父親灌輸?shù)摹胺蔷f”之影響,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回到故鄉(xiāng),參加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擔任鎮(zhèn)海縣民政長(縣長)。但在工作的過程中,卻因為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招致當時社會上層的豪強劣紳的攻擊。為此,他憤然辭官,決定要走自己“實業(yè)救國”、“農(nóng)業(yè)救國”的理想道路。


錦州南山生生果園

凌海市,是今遼寧省下轄縣級市,由錦州市代管。1912年李善祥應聘到凌海市,在天一墾務公司(今建業(yè)鄉(xiāng)內(nèi))負責開浚通海排澇工程。從此置于茫茫東北大地上。1915年,天一公司將大量土地賣與原墾農(nóng)民,剩下萬余畝土地抵押給李善祥之兄李泳裳,李泳裳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弟弟李善祥,就將這萬余畝土地交給李善祥,由李善祥具體負責經(jīng)營。這也是李善祥“實業(yè)救國”之路的開始。

因為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又接受過革命思想并有過為官的經(jīng)歷,李善祥決定通過這萬余畝土地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沒有采納過去公司經(jīng)營土地的老辦法,即將當?shù)氐霓r(nóng)民招為工人,然后在作物成熟之后又高價賣給這些人,從中獲利。他決定利用國外的技術將萬余畝土地變成一個先進的農(nóng)場。


李善祥在果園

為此,李善祥參照美國農(nóng)場的模式,以股份制方式經(jīng)營,從國外進購先進的農(nóng)具設備以及汽車等運輸工具,還進購發(fā)電機用以發(fā)電照明,安裝電話等設備用于通信。同時,他對萬余畝土地進行土壤改良,試種水稻,并取得了成功。為使原料循環(huán),他不但養(yǎng)豬積肥,還開設了油坊等加工場地,創(chuàng)辦萬生醬園,在凌海首次生產(chǎn)醬油。使自己創(chuàng)辦的恒康農(nóng)場有了很多在當時東北從未有過的農(nóng)業(yè)新舉措,進而使醬園生產(chǎn)的腐乳、蝦油小菜等成為遠近聞名的錦州特產(chǎn)。

1920年,李善祥看到了蘋果,當時日本人在東北種蘋果,并在市場上占有壟斷地位,成熟時一斤要賣2毛多錢,要比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高粱米價的一分錢高出20多倍。為什么中國人就不能自己種蘋果呢?李善祥意識到如果自行經(jīng)營果園,不但可以獲利,而且還可以打破日本人的壟斷。于是,他決定考察投資創(chuàng)辦中國人自己的果園。

1923年,李善祥自籌一部分資金,在南山一帶購得2000畝山坡生荒地,與陳少亭、曹霄奮等創(chuàng)組廟溝生生果園股份公司,從國外高價引進優(yōu)良品種,種植蘋果等果樹,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第一個蘋果園——南山生生果園。


開山種樹,李善祥在荒山修水利工程,建方塘、蓄水池,打深井,用水泵和鐵管引水灌溉,果園除八成土地種植他從國外引進的近萬棵蘋果樹外,還種植了他從全國名地引進的秋子梨、花蓋梨、鴨梨、白梨、山楂、毛桃、杏、李子以及水蜜桃等名貴品種。最先,他把果園交給一個日本專家管理,但很快發(fā)現(xiàn)這位日本專家所學的理論不能與錦州當?shù)貙嶋H結合,被他果斷辭退。隨后,改請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果藝系劉雄飛等人,用科學技術經(jīng)營果園。每月發(fā)給他們300大洋,讓他們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果樹上。

在此基礎上,李善祥還從國外購買了大量英文、日文果藝書籍、期刊等,以供技術人員與自己一起研學。為防止果園水土流失,他還封山育林,在一些不適于果樹生長的山頭,種上了耐旱的松樹。使得果園植被增厚,地下水位提高,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春日,園內(nèi)繁花似錦;夏日,園內(nèi)樹木濃蔭蔽日;秋天,園內(nèi)艷麗的蘋果笑臉迎人……很快,便吸引了居住錦州城里的人們,紛至沓來,讓果園變成了一方郊游勝地。

在改良蘋果樹種的同時,李善祥還在果園創(chuàng)辦了“耕余果藝學院”,設有小學部、中學部、大學部,一方面幫助當?shù)刎毧嗪⒆用赓M上學;另一方面想要以此為依托,大力培養(yǎng)園藝人才。在孩子們的讀書聲里,他與劉雄飛等人并采用先進技術改良品種,培育出了我國的紅元帥、國光蘋果,上市后大賣,歡迎程度甚至超過了日本人在當?shù)胤N植的蘋果。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忽然意識到,要想徹底壓過日本蘋果,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于是,在李善祥的號召下,錦州大地上又“冒”出了一座座的果園:董家果園、楊家果園、常家果園、泰來公司果園、劉家果園、李家果園……相繼建立,一座座頗為壯觀,并在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吳英華、張茂恩、張瑞庭以及熊岳果藝研究機構的宋香遠等人的技術支持下,錦州蘋果香飄萬里,果業(yè)產(chǎn)業(yè)自此崛起,東北各地乃至關內(nèi)諸多城市紛紛前來錦州進購當?shù)嘏嘤龅募t元帥、國光蘋果,無論是從聲名還是銷量上都壓倒過日產(chǎn)蘋果。由此,生生果園被人們稱為遼西第一家蘋果基地,李善祥也被人們譽為“中國蘋果之父”。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入侵錦州,多次拉攏李善祥,要他擔任錦州農(nóng)會會長。李善祥堅決推辭,堅決不與日偽合作,竟遭到日方軟禁。避開日本人的監(jiān)視后,李善祥帶領家小,化裝逃離錦州,回到老家鎮(zhèn)海縣小港。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除了出資建了一家小型醫(yī)院,讓妻兒老小全部出動,參加戰(zhàn)地救護工作外,還送自己的5個子女參加了新四軍。

李善祥有8個子女,他們都在父親的帶動下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李善祥送去參加新四軍的5個女子分別是:長子李祖平、次子李祖寧;次女李又蘭、三女李錦、四女李藝。當時,李又蘭17歲、李錦14、李藝12歲。經(jīng)過在革命的洪流里歷練洗禮,1942年,李又蘭與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張愛萍結婚。其后,以后,李善祥同張愛萍、蘇皖省政府主席李一氓、新四軍軍長陳毅多次接觸,關系甚密,為了抗日把自己的子女和家產(chǎn)都貢獻了出來。


李又蘭

1946年夏,李善祥回到了離別9年之久的錦州南山“生生果園”,又開始從事他的果藝事業(yè)。錦州解放后,他致信遼西省政府,將自己傾注畢生之力經(jīng)營的“生生果園”和一手創(chuàng)辦起來的“耕余學院”無償?shù)孬I給了國家。紅紅的蘋果此刻猶如他愛國的赤誠之心,鮮活、動人、馨香。而新中國的成立,我們自己的紅元帥、國光蘋果也自錦州而始,走向全國名地,并在祖國更多的土地上“安家落戶”。

今天,錦州生生果園依然,在被譽為“中國蘋果第一園”的同時,也成為了錦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蘋果依然在這里笑臉迎人。


“生生果園”舊影

02.蘋果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傳播

今天,關于蘋果傳入中國有一類說法是,19世紀中葉后,海禁開放,西方文化大量輸入,果蔬資源交流隨之頻繁。蘋果果樹在此時被引入中國,其中以山東最早。據(jù)載,1871年,一位叫約翰·倪維思的美國人將蘋果、洋梨、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帶入中國,并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的“廣興果園”栽植。但這一定不是中國最早的蘋果,只能說是中國引入國外的一個蘋果品種。

關于蘋果的起源,早先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蘋果來自于歐洲野生蘋果。也就是說,歐洲野蘋果是栽培蘋果的起源。這種說法一直流傳到19世紀,才被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否定。德康多爾認為從土耳其、高加索到伊朗北部一帶的野蘋果才是蘋果的祖先。但其后不久,德康多爾的說法又被蘇聯(lián)植物學家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否定。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瓦維洛夫

瓦維洛夫,1887—1943年,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有關小麥、玉米和其他支撐世界人口的谷物的研究。1924年,他任全蘇應用植物和新作物研究所(后更名為全蘇作物栽培研究所)所長后,進行了大量的作物品種資源考察收集工作。對中亞地區(qū)做了深入調查研究后,得出結論蘋果真正的祖先是新疆野蘋果。

1930年,瓦維洛夫向外界宣布新疆野蘋果是栽培蘋果的祖先,之后,這個結論很快就被全世界的科學家接受。以此為據(jù),后來的學者給蘋果的傳播給出了一條新的線路圖,即是由最早進入新疆的人類發(fā)現(xiàn)了生長在天山北美味的新疆野蘋果,并通過“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相輔相成“青銅之路”向外傳播。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陳學森教授團隊也在新疆伊犁野果林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蘋果的“老祖宗”——新疆野蘋果。同時,他們還發(fā)現(xiàn),僅伊犁地區(qū)野蘋果就有84個類型。正是因為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了這一獨特的資源,2019年,他們選育出了中國的“紅肉蘋果”。即:“幸紅”“福紅”“美紅”“滿紅”等4個高類黃酮(紅肉)蘋果新品種。蘋果,在這里被真正正名,換了“戶口本”上的出生地,其歷史上的傳播路線也被重新規(guī)劃。

在這個過程中,新疆北疆地區(qū)的伊犁在蘋果成熟的光芒里,再次煥發(fā)它位于絲路連接東西方的節(jié)點或樞紐作用,讓人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同時,也開始了在古籍中,關于“蘋果之路”搜尋。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漢代文學家,“漢賦四大家”之一,被譽為“賦圣”、“辭宗”。在其《上林賦》中有過這樣的句子:“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荅遝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這里的“奈”就是蘋果,是綿蘋果最早的名字。

又晉代葛洪輯《西京雜記·修上林苑》中說:“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群臣和遠方諸國進獻的名果異樹就包括了“奈”。稱進獻的“奈”有三種白柰、紫柰(指花為紫色)、綠柰(指花為綠色)。

上林苑,本為秦朝舊苑,漢武帝時進行擴建。南依終南山,北臨渭水,周圍三百里,其中修離宮七十所;珍木異卉三千余株,各類飛禽走獸,不可勝數(shù),供皇族隨意射獵。可以看到,在漢代當時的皇家園林里,蘋果、蒲陶(葡萄)這里從西域而來的已經(jīng)開始枝繁葉茂地生長。

郭義恭,晉朝博物學家,出生年月不詳,生平事跡不詳。其著作《廣志》中說“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亦多柰。”張掖和酒泉地處甘肅河西走廊,在那里盛產(chǎn)的白蘋果與紅蘋果里,不難看出,蘋果當?shù)赝ㄟ^河西走廊向中國內(nèi)地傳播的過程中,已經(jīng)傳播至中亞以遠的西方。



新疆伊犁野蘋果林

另北魏末年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說:“魏明帝時,諸王朝,夜賜冬成柰。”“此柰從涼州來。”涼州是今甘肅省武威市的古稱,享有“天下要沖,國家藩衛(wèi)”和“五涼京華,河西都會”的美稱。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前,這里生活著我國古代諸多少數(shù)民族,如西戎、月氏、烏孫、匈奴等等,他們不可能種植蘋果。魏明帝曹叡是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到了這個時候,蘋果已經(jīng)在甘肅一帶廣為栽培,并傳播至曹魏的首都洛陽了。

在這個過程中間,蘋果可能還有越過阿爾泰山脈沿草原茶道向中國內(nèi)的傳播路線,也有著從河西走廊到青海、西藏以及西南地區(qū)的傳播路線。大約就在這一時期,人們在原名的基礎上,給蘋果給了一個新的名稱——林檎。《廣志》說:“林檎似赤柰子,亦名黑檎。”《齊民要術》中說,林檎也叫“來禽”,為什么叫“來禽”呢?這是因為蘋果成熟后會引來眾多飛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

到了唐朝,人們在“柰”、“林檎”、“來禽”名稱的基礎上,又賦予了蘋果一些新的名字——文林果、蘋婆果等。鄭常《洽聞記》:“唐魏郡人王方言嘗栽一林檎,果大,色白,有朱點,獻于唐高宗。高宗大喜,賜王文林郎,因亦名此果為文林果。”蘋婆果也叫頻婆果、鳳眼果,《西游記》中曾提到,唐太宗為招待取經(jīng)歸來的唐僧師徒四人,設以盛宴,蘋婆種子便是其中一道美味佳肴。



伊犁野蘋果林

頻婆果果實似豆莢,皮厚秋季成熟,果柄長10~20 公分,果實莢果未成熟后淡紅帶青色,漸成熟時果莢裂開內(nèi)有種子,莢變豬肝色,裂開成熟種子由土色變黑色,其形似鳳凰眼睛稱為鳳眼果,未成熟果實為淡黃綠色,內(nèi)成熟種子可食用,未成熟時食味不佳帶有苦味,成熟者帶有甜味,美味可口。《佛光大辭典》釋“頻婆”一詞,謂為梵語及巴利語bimba音譯,原意“身影”。又稱印度有頻婆樹,喬木類,果實鮮紅色,意譯“相思樹”。

然而,唐朝人為什么把兩樣不一樣的東西叫成一樣的名字呢?唐代僧人釋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說:“丹,赤也。潔,凈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可見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唐朝人雖然認識了蘋果,但卻認為蘋果和頻婆果一樣都來自古代印度,所以就給了它們相同的名字。從中也可以看出,唐朝人并沒有對蘋果進行過專門的培育。而蘋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隨著佛教文化傳入日本的——日本人把蘋果也叫作“林檎”,日文名為:“りんご”。

不是說叫“混”了,就等于原來的名字沒有了。白居易《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宋代,人們對蘋果有了進一步的區(qū)分,如: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這樣的名稱也被體現(xiàn)在了很多的詩文中,如宋徽宗《金林檎游春鶯》:“佳名何拔萃,美譽占游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楊萬里《春望二首》:“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這里說的林檎就是蘋果。




新疆野蘋果

元代,蘋果同樣也被“叫”出了新的名稱——猩血平波。猩血是顏色,平波的發(fā)音已經(jīng)接近蘋果了。《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nèi)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說明蘋果又被進貢到了中原。又因為,元代疆域遼闊,與西域聯(lián)系緊密,蘋果在這時于祖國內(nèi)地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和栽培。

蘋果一詞真正出現(xiàn)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的農(nóng)書《群芳譜·果譜》中,該書中有了專門的蘋果詞條,被專家們認為最早使用“蘋果”一詞的漢語典籍。而這時候,林檎之名已經(jīng)和蘋果沒什么關系了——《本草綱目》:“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其類有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蜜林檎、黑林檎,皆以色味立名。”這里說的林檎是薔薇科植物林檎——梨果,扁球形,直徑2.5-4cm,表面黃色至深紅色,有點狀黃色皮孔。頂端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底部深陷。氣清香,味微甜、酸。

同樣地,梧桐科植物頻婆果也被“還原”了——相傳,明代忠臣海瑞,因患了重病,得友人贈送蘋婆果實一筐,分數(shù)次煲粥服用,不久身體就得以康復。它就是唐太宗為招待唐僧師徒四人的一道美味佳肴——來自印度的“相思樹”的鳳眼果。又因為蘋婆葉能散發(fā)出一股素淡的香氣,深受廣東惠州一帶農(nóng)家青睞,常以之包裹糍粑饋贈親友。



新疆伊犁野蘋果

以新疆伊犁為中心,向東西傳播、向西周擴散,這就是歷史上的“蘋果之路”,在路上雖有很多的“誤會”,但最終還是被以“蘋果”命名了。走出家鄉(xiāng)伊犁后,蘋果今天已成為我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西藏常見的栽培。它適生于山坡梯田、平原礦野以及黃土丘陵等處,海拔50-2500米。

更值一說的是:目前,陜西是我國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高的蘋果大省,蘋果種植面積1100萬畝,產(chǎn)量占到中國四分之一、世界七分之一。陜西濃縮蘋果汁產(chǎn)量和出口量全國第一,陜西濃縮蘋果汁占據(jù)世界總產(chǎn)量三分之一,全球每三杯蘋果汁就有一杯來自陜西。

參考資料:

本文參考了上觀新聞《科研團隊證實蘋果起源中國,小小果實背后有這么多故事,你都知道嗎?》2020-11-11;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人民政府網(wǎng)《李善祥:小港走出的“中國蘋果之父”》2019-09-06;澎湃新聞《“中國蘋果之父”李善祥》2019-10-14;張昕文 萬重《毛主席三提“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寧日報,2016-07-29;等。圖片亦來源于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

中國歷史上的蘋果城

上帝是猶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創(chuàng)造宇宙之神,當蘋果出現(xiàn)在上帝的伊甸園中,被傳說中夏娃與亞當偷而分食,被稱為“禁果”。蘋果最初以“惡”的形態(tài)站在了西方的神話里,隨著通俗拉丁文譯本《新舊約全書》的傳播,這“禁果”卻逐漸變成了能讓人類明辨是非的智慧之果,以至于落在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頭上的也成了蘋果。

蘋果就這樣在人類改良的“口感”里完成了其質的轉變。

今天,很多人都以為蘋果來自遙遠的西方,卻忽略了蘋果的中國故鄉(xiāng),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蘋果國”、“蘋果城”。


阿力麻,在突厥語為“蘋果”之意;阿力麻里為“蘋果林”。阿力麻里,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蘋果國”、“蘋果城”,這個果樹環(huán)繞呵護的地方,曾被歐洲人譽為“中亞樂園”、“中央帝國都城”。

耶律楚材《西游錄》云:“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馬,附郭皆林檎園,故以名”;《長春真人西游記》:“土人呼果為阿里馬。蓋多果樹,以是名其城。”

阿力麻里古城是新疆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霍城縣西北,距霍城縣30公里。

阿力麻里是13世紀初,哈刺魯部斡匝兒始建城池立國,信仰伊斯蘭教,為新疆北部最早出現(xiàn)的伊斯蘭王國。哈刺魯部是葛邏祿一支。葛邏祿,亦稱葛羅祿,卡爾魯克等,是6—13世紀中亞的一個操突厥語的游牧部落,是鐵勒人諸部之一,地處北庭西北,金山(今阿爾泰山)之西,與車鼻部接。

哈刺魯在元代文獻中,又譯作會兒魯兀、合兒魯、合魯溫、合魯、匣刺魯?shù)龋腥苏f他們是元代“畏兀人”、“回回人”,但這種說法都是不科學的,13世紀時移居中國的西域各國“回回人”,他們原來并不都是同一個民族。他們之中,既有波斯和阿拉伯人,也有阿爾渾、哈剌魯?shù)韧回收Z族諸人。而契丹人中也有哈刺契丹之說,一作合刺乞答,也叫黑契丹,契丹語哈刺,“黑”的意思。所以,我們今天很難將他們與某一個民族直接掛鉤。

《新唐書·回鶻傳》稱,唐朝葛邏祿族原來分布于阿爾泰、塔城、博爾塔拉一帶,由于以碎葉為中心的突騎施汗國于公元8世紀中葉衰落后,從公元766年開始,葛邏祿族的主要牧地已遷至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地區(qū),并建立了葛邏祿汗國。因為唐朝絲綢之路北道曾盛極一時。

專家推測,阿力麻里建城很可能在8世紀中葉。



如今,對于阿力麻里城的具體地理位置存在頗多歧說,但據(jù)史料記載,阿力麻里城規(guī)模之大,在當時的西域是首屈一指的。它北依克干山南麓、南至克干色依、東至吐虎魯克麻扎、西至卡納威,城池周長約50華里,僅東西大道就長達10華里。有兩個巨大的城門,東面朝著果子溝,西面向著霍爾果斯曠野敞開。

據(jù)新疆本地的一些報道,解放前,阿力麻里古城遺址上還有些斷壁殘垣,1964年,團里組織拖拉機手開著推土機,把這塊地推平了,現(xiàn)遺址除禿黑魯帖木爾汗麻扎外,其余均辟為農(nóng)田。

唐朝以后,阿力麻里經(jīng)過喀拉汗王朝、西遼王朝的統(tǒng)治。斡匝兒,哈刺魯部忽牙恩人,阿力麻里王國穆斯林君主,生卒年不詳。據(jù)《世界征服者史》記載:斡匝兒原以盜馬、搶劫為生,后聚集一批強盜武裝征服阿力麻里及其鄰近地區(qū),建城堡稱王。所以,阿力麻里王國,即“蘋果國”最初是草原上的一個小部落。

斡匝兒反對屈出律(西遼乃蠻部太陽汗子),并于1211年歸附蒙古成吉思汗后娶術赤女為妻。其后,斡匝兒改宗伊斯蘭教,成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1215年前后,斡匝兒在打獵時被屈出律的士兵殺死,其子昔格納黑的斤繼承阿力麻里王位,信仰伊斯蘭教。

1225年,成吉思汗把其征服的廣袤土地分封給你的4個兒子。察合臺以阿力麻里城為首都。這一時期,阿力麻里城得到迅速發(fā)展,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城市,被譽為“中亞樂園”。耶律楚材、邱處機、常德也都到過這里,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描述當時阿力麻里城的文字。

耶律楚材說,當時阿力麻里城一帶“播種五谷,一如中原”。




《長春真人西游記》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原來當?shù)鼐用穸嘁云咳∷d之而歸。后來見到城內(nèi)有用中原傳來的汲器取水,即贊許地說:“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即指漢族人。

元中統(tǒng)五年(1263),常德西行經(jīng)伊犁果子溝松樹頭關卡時,見到“守關者皆漢民”。在阿力麻里城中,“回紇與漢民同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

通過這星星點點和記述,人們不難看出,阿力麻里城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漢族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在這里友好相處。在“一如中原”、“桃花石”、“頗似中國”等詞句里,能看到當時中原同阿力麻里城的文化交流很是普遍。正是這種很是普遍的文化交流里,阿力麻里這個中國北方草原上的“蘋果國”、“蘋果城”,才有了商貿(mào)的發(fā)達與經(jīng)濟的繁榮。

被稱為中世紀西方四大游歷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本拔都,于1333年途經(jīng)中亞花拉子模時,就遇到一個來自伊拉克爾巴拉(Karbala)的去中國的商隊,他們走的路線是經(jīng)過阿力麻里,并稱當時從西亞去中國的商隊很活躍。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后,于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察合臺汗國的金、銀、銅幣,作為一種流通手段和交換媒介,更是蘊含和記錄了當時政治、經(jīng)濟、歷史發(fā)展和各民族間的相互關系。



《蒙古史》稱,當時察合臺的封地是在塔爾巴哈臺山西南、阿拉湖之西、七河流域南部直至河中的廣大地區(qū)。曾三次到過阿力麻里的波斯歷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征服史》中說:“察合臺的宮闕成了全人類的核心。”

這話分明是有些夸張,但通過它,人們能想像出阿力麻里城當年的盛景:各種膚色的面孔以及語言繁雜、習俗各異都在這個東西方文明的一個交匯點相聚,他們中間有風塵仆仆的商人、不辭勞苦的傳教士以及一路奔波旅行者,在小商小販招攬生意的吆喝聲里,衣著艷麗的西域美女和披甲執(zhí)戈的蒙古族士兵都是阿力麻里的街景。

然而,忽必烈的稱帝使蒙古貴族間為爭奪中央統(tǒng)治權,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經(jīng)過幾十年的戰(zhàn)亂,弄得天山南北田園荒蕪,民生凋敝。最終使阿力麻里這座中國歷史上的“蘋果國”、“蘋果城”消失在了茫茫史海里。乃至今日,有人依然這樣感嘆:以前聽說阿力麻里的蘋果是伊犁最好吃的,后來知道“阿力麻里”就是蘋果的意思。翻開歷史,才知道阿力麻里是一座蘋果古城。



戰(zhàn)爭毀滅了阿力麻里這座文明的古城,如今,阿力麻里古城雖已難尋遠古的蹤跡,但但阿力麻里意為蘋果的地名卻一直被保留了一下,地名的信息在口口相傳中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現(xiàn)在伊犁還有阿力麻里鄉(xiāng),霍城一帶還有不少的野蘋果林,而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亦為“蘋果城”之意。

果子溝又稱塔勒廳溝,全長28公里的峽谷,自古就是連通中原和中亞、歐洲的重要門戶,現(xiàn)在從賽里木湖、博樂到伊寧之間的烏伊公路仍要經(jīng)過果子溝。其名稱由山中生長著眾多野生蘋果而來,亦是與中國歷史上“蘋果國”、“蘋果城”相生相伴的地名。



往事不堪回首,記得上世紀初九十年代在新疆當兵時,連吃到一個 “富士蘋果”都難,也常記得每每途經(jīng)新疆果子溝時那些長途司機膽戰(zhàn)心驚的樣子。據(jù)說,成吉思汗西征時,為了加快進軍步伐,察合臺在果子溝境內(nèi)“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并車”,鑿通天險,為古絲路新北道找到了一條捷徑。如今的果子溝已經(jīng)架起全長56公里的一座飛橋,天塹變通途。但在這條路上,傳播的何止是蘋果?

作者:路生

知名作家、記者、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