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民革西安市蓮湖止園支部在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長安校區)舉辦“懷念抗戰先輩、弘揚抗戰精神、凸現黨派特色”專題活動。來自社會各界的著名陜籍抗戰將領后代、專家學者及支部黨員代表參加了活動。活動由支部副主委劉永昌支持。
一、支部副主委劉永昌(陜西省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劉志丹研究委員會副會長、民革西安市委會文史委副主任、陜西省黃埔同學會會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副教授)做主題發言,突出強調陜西軍民為抗戰勝利做出的歷史貢獻:
1.劉志丹、謝子長等創建的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共中央和工農紅軍東征抗戰的出發點。1935年當劉志丹得知中共中央發布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后,在自己手槍上刻下了“抗日救國”四個字以示抗戰決心。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劉志丹等聯合發布《為愿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劉志丹領導的西北紅軍和28軍與中央紅軍被改編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打通了紅軍北上抗日的通道,4月14劉志丹不幸犧牲在東征抗日的前線,但為抗日培養了武裝力量。他領導過的紅十五軍團(包括紅二十五、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在西安事變后,奉令南下支援東北軍和十七路軍,1937年8月紅十五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參加平型關大戰,參與晉東南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南下支援新四軍,他領導過的紅28軍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716團2營,為抗戰屢建奇功。
2、1936年12月楊虎城將軍等發動的西安事變,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面抗戰爆發,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3、陜軍與陜西籍抗日將領參加的重要抗日戰役:國共兩黨兩軍密切合作保衛黃河防線;陜軍孫蔚如部堅守中條山進行11次反掃蕩,被稱為“中條山的鐵柱子”大多數官兵壯烈犧牲,上演了陜西楞娃高唱秦腔、跳入黃河的壯舉,做出了巨大犧牲,日軍最終沒有進入;關麟征、張耀明、胡璉、張靈甫、杜聿明,激戰古北口、血戰臺兒莊、參加淞滬會戰、長沙會戰,堅守石牌,遠征緬甸,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4.從西安王曲的黃埔七分校(1938-1945)走出了4萬余名抗日骨干,奔赴全國多地抗日戰場。
二、特邀嘉賓追述先輩的抗戰事跡,介紹搜集整理的抗日資料
張建學(黃埔一期生、黃埔軍校第三任校長抗日愛國將領張耀明將軍之孫、陜西省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現場講述了祖父張耀明將軍的抗戰事跡,特別是臺兒莊戰役中“生在陜西,死在山東”的壯烈誓言,以及52軍陜西籍將士在長城抗戰、長沙會戰等戰役中的突出貢獻。
董鵬程先生(我國著名政治活動家、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國共合作和國共談判重要協調人、曾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顧問處長、民革中央前主席、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屈武曾外孫,陜西秦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現場講述了曾祖父屈武投身革命,在抗戰中同蘇聯及國共黨政領導人之間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統戰工作,深得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認可,抗戰期間出版的論著《論蘇德戰爭》全面分析二戰中的形式,反對分裂、反對投降,堅持團結,擁護第二次國共合作,為抗戰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
王廣林(黃埔四期、陸軍大學十期,參加西安事變,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參事副主任王子偉之子、民革陜西省常委、陜西省黃埔軍校同學會會員):“我父親1926年黃埔四期炮兵科畢業,1935年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在參加“西安事變”后抗戰初期,擔任第十七路軍陜西警備第一旅上校副旅長兼團長,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后,警一旅奉命從所轄三個團中各抽調一營兵力馳援淞滬前線,于1938年9月開赴上海羅店,編入王耀武第五十一師。1938年春,華北告急,秦晉告急,警一旅開赴陜東,執行韓城下禹口至潼關三河口段黃河河防任務,修筑工事,動員民眾,不時與侵華日軍隔河炮戰。”
白金剛先生(陜西省民協會員、收藏家、《黃埔七分校的記憶》作者)分享了最新搜集的珍貴抗戰口述史料:高陵區抗戰老兵馬明山(已故)在臺兒莊戰役中從日軍戰俘營成功脫險的艱苦經歷;現存3600余名陜籍臺兒莊戰役參戰者中,目前確認了僅7位在世抗戰老兵的信息。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近現代歷史學者黃振平教授、述了陜陜西抗戰研究狀以及重大意義,為支部打造特色提出了建議。
西安電影制片廠代表王陽表示,將基于本次活動的相關素材籌備紀錄片《陜西抗戰記憶》拍攝工作,并提出了發揮支部優勢、紀念抗戰勝利的諸多建議。
三、支部成員緊扣活動主題,踴躍發言,熱烈討論
支部特邀顧問李鎧博士(辛亥革命抗日愛國先賢汪晴江外孫、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抗日戰爭期間,一支由近百輛道奇卡車組成的特殊車隊滿載著槍支彈藥、坦克、大炮,在每年春、秋季,從蘇聯經新疆入關,十多天后秘密抵達咸陽北塬的幾十間窯洞前。這個被外界稱為“羊毛原料車隊”所運載的物品,在咸陽的中國打包公司經理外祖父汪晴江的全力支持、掩護下,秘密裝卸、儲藏于工廠的窯洞倉庫內,然后分別轉送到抗日前線。另外、外祖父工廠生產的32支紗布大多是作為軍用的,不少產品由小商販運往陜北,供應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父親李嘉祜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擔任美國空軍飛虎隊西安機場駐軍見習翻譯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秘書、西北總工會秘書處主任。還擔任過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陜北的引路人賈拓夫的非常任秘書。2015年,臺灣地區國民黨領導人馬英九,為汪晴江、李嘉祜遺屬頒發抗戰勝利紀念勛章。舅爺曹起云,1903年生,黃埔六期畢業后任晉綏軍騎兵團長,1939年在山西抗戰中犧牲,追任陸軍少將。他強調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旗幟下團結奮戰的勝利,我們民革同志要繼續發揮好民革淵源悠久、人脈廣泛的資源優勢,力所能及開展交流互動,增強傳承民革優良傳統、弘揚抗戰精神的的使命感。
支部黨員陳媛女士(孫蔚如將軍親屬、17路軍研究會研究員、民革西安市委員會祖統專委會副主任)所撰寫的研究文章《血肉長城下的歷史回顧——追尋民革前輩的抗戰足跡》,在慶祝民革陜西省委會成立70周年征文活動中獲得二等獎。這次支部活動陳媛以該文為藍本,制作PPT向大家詳細講述了孫蔚如將軍帶領的陜軍將士在晉豫兩地抗擊日寇那段用血肉鑄就的壯烈史詩。從永濟堯王臺的血戰遺跡,到芮城黃河畔的殉國紀念碑;從黃莊“為國成仁”的石刻,到邙山“氣壯河山”的豐碑,每一處遺址都訴說著陜軍將士“誓雪國恥”的錚錚誓言。陳媛深情而細致的向大家展示了這支擁護統一戰線的軍隊,既是保家衛國的鐵血之師,又是賑濟災民的仁義之師。
支部黨員范書芳先生(作家、編劇、民革西安市教科委委員)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劇本《黃河灘的守望》中的精彩片段。
與會代表共同倡議,搶救整理陜西先輩的抗戰史料,加強抗戰史料數字化保護工作,讓陜西軍民迸發的抗戰精神,激勵后人,代代相傳。
支部主委陳效峰(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外孫,楊虎城將軍社會福利會會長)最后發言:外祖父和張學良將軍接受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與紅軍達成互不侵犯及其它合作協議后兩軍前線上已基本沒有對抗的戰事。1936年6月外祖父楊虎城與張學良在西安王曲(黃埔七分校校址)聯合舉辦了軍官訓練團,分批培訓兩軍中下級軍官,為抗戰做準備,西北“三位一體”聯合抗日的局面形成后,張、楊多次向蔣介石建議“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遭拒,蔣介石反而派遣大批嫡系部隊入陜,親任西北“剿總”司令,強令監督張、揚剿共,此時,全國反對內戰 共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民族存亡關頭,張、揚不顧個人安危,率部聯合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并通電全國,不久,全面抗戰爆發。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支部成功舉辦了這次紀念活動,很有意義,多位抗戰將領后代及專家學者齊聚,共憶陜西軍民的抗戰壯舉。民革蓮湖止園支部將繼續發揮黨派特色優勢,傳承偉大抗戰精神,深化歷史研究,弘揚愛國主義,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為了挖掘和傳承近現代陜西革命文化,弘揚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戰精神、統戰思想和促進祖國統一,經民革西安市委會批準2023年成立了極具陜西革命文化和民革色的支部——民革西安蓮湖止園(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支部。支部以抗日愛國楊虎城將軍外孫(主委)、孫蔚如親屬等與民革有淵源的陜西革命前輩后羿、親屬、學者組成。旨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宣傳統戰思和彰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的優越性。通過弘揚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戰精神來凝聚民族精神、促進祖國統一。
楊虎城將軍,為促進國共合作、推動抗日而民族大義做出了巨大犧牲,1947年除夕夜,楊虎城夫人共產黨員謝葆貞在重慶獄中慘死在特務的毒針之下,年僅36歲。1946年1949年9月,楊虎城及其幼子楊拯中、幼女楊拯貴,其秘書宋綺云和夫人徐林俠以及他們的幼子“小蘿卜頭”宋振中、副官閻繼明、警衛員張醒民等共8人被反對派特務殺害,楊虎城和楊拯中被特務殺害時,拯中懷里還抱著母親的骨灰盒,他們是中國人民抗戰中犧牲的最后一批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建造“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2009年9月10日,楊虎城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西安事變”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挽救中華民族,避免亡國滅種危機壯舉,為全面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彰顯了民族團結精神,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支部邀請了著名陜西籍抗戰將領親屬和相關學者舉辦“懷念抗戰先輩、弘揚抗戰精神、凸現黨派特色”專題活動,以此告慰抗戰烈士,弘揚抗日愛國精神,凝聚民族團結力量。 (劉永昌 陳媛 撰稿)
↓下一篇: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