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懷揣著對古韻的向往,踏入西咸新區涇河的瀛洲公園。這里,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湖水碧波蕩漾。土地散發著自然的氣息,樹葉搖曳著詩意的靈動,微風傳遞著歷史的余音。
李白一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將瀛洲的神秘縹緲勾勒得淋漓盡致。那是古人心中的海外仙境,如夢如幻,遙不可及;那是墨客筆下的奇幻之境,如煙如霧,難以觸碰;那是世人夢里的理想之地,如詩如畫,令人神往。而眼前的瀛洲公園,雖無煙濤浩渺的奇幻,卻以其獨特的魅力,訴說著屬于自己的故事,這里便是大唐貞觀的詩意瀛洲。
漫步園中,一座古老破敗的高臺映入眼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瀛洲臺。遙想唐貞觀五年,它拔地而起,在初唐的燦爛霞光輝映下,熠熠生輝。彼時,唐太宗李世民求賢若渴,廣納英才,設立文士兼文學館學士,選聘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十八位大儒,組成了名震一時的“十八學士”。他們滿腹經綸,胸懷天下,雖曾窮困潦倒,卻因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得以一展宏圖;他們才華橫溢,壯志凌云,雖歷經風雨坎坷,卻因共同的理想,攜手共鑄輝煌;他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雖身處塵世喧囂,卻以詩詞為劍,開辟出一片精神的樂土。
閑暇之時,十八學士相約同游瀛洲,登上高臺,把酒言歡,賦詩抒懷。他們或激昂高歌,或低吟淺唱,傾訴內心的情思;或揮毫潑墨,描繪山河的壯麗。詩詞如潺潺溪流,從他們的筆下流淌而出,如璀璨星辰,在大唐貞觀的天空中閃耀光芒,如激昂戰鼓,奏響時代的奮進樂章。他們的身影,在大唐貞觀的長河中定格,成為了一道永恒的風景。
2.
站在瀛洲臺上,極目遠眺,一幅山水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北面,涇陽城景盡收眼底,鱗次櫛比的房屋,熙熙攘攘的人群,盡顯人間煙火氣息;東南方向,依稀可見長安的繁華盛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處處彰顯著都市的活力;南面,秦嶺山脈連綿起伏,峰巒疊嶂,云霧繚繞,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踞,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見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西面,周和西漢的帝王墓冢靜靜佇立,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興衰榮辱,講述著朝代的更迭交替,銘記著時光的匆匆流逝。
一陣微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涼意,也將我的思緒拉回到英國作家賽繆爾.約翰遜的一段話:天使從來不炫耀自己的功績和善舉,因為他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魔鬼四處宣揚自己的高尚,因為他需要用謊言掩蓋他犯下的罪孽!如今,時光的洪流雖已無情地剝蝕了瀛洲臺的昔日風采,卻無法磨滅它的魅力與神韻。它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著朝代的更迭,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3
我的思緒從大唐的貞觀之治飄然而起,一下回到了改革開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是啊,我為何如此懷念八十年代?因為那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唱響青春旋律、《我的中國心》點燃愛國熱情、《我們亞洲》激蕩民族豪情的時代。有人曾經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年輕”“真誠”“單純”再合適不過。八十年代,是充滿激情的年代,是滿溢浪漫的年代,是堅守理想主義的年代,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托邦。那時候的周末,男生如果去了教育系的女生宿舍,就揚眉吐氣,是一個很牛逼的周末?!澳菚r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并身體力行的年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往昔,是我們時常在記憶中回味的純真歲月,是我們心底最柔軟處珍藏的美好時光。
八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恰似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不論是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都洋溢著生機與活力,不斷地有新政策、新機遇冒出來,不斷地有新思想、新觀念涌出來,不斷地有新希望、新夢想燃起來,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無數人鼓起勇氣走出家鄉,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人們,都對未來信心滿滿,積極地投身到生產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投身到經濟騰飛的浪潮中,投身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
記得1983年的最后一天,在陜西師大校園大飯廳,舉行迎接新年晚會,團委書記李炳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新年獻詞,零點的鐘聲響了,新年到來了,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旋律響起了,我無知無畏地邀請了一位女生在樂曲中旋轉。那時候的校園,滿是青春的活力,滿是蓬勃的朝氣,滿是對未來的憧憬,每一個新年都像是開啟了一扇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都像是點燃了一盞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燈,都像是揚起了一張駛向夢想彼岸的風帆。
4
1984年4月17日師大詩歌社,在尚君組織下舉行了新詩討論會,請了“長安”月刊主編子頁和詩人沙陵。記得在文學活動中,我陸續認識了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馮巖,李衛東,薛大營,張進強,劉嘉軍,楊生博,陜北的王?,B,甘肅的朱秀紅,青海的鞏進韻,寧夏的劉偉,新疆的周芳,云南師范大學的賈星客,講外國文學的山西彰明。大家因對文學的熱愛而相聚,在詩歌的世界里暢所欲言,分享著彼此的創作靈感與生活感悟,分享著各自的文學夢想與人生追求,分享著共同的青春激情與歲月情懷,那是一段充滿書香與激情的時光。
正是在這種深厚唐文化的滋養下,李炳武先生所倡導的長安雅集應運而生,成為一道獨具魅力的文化景觀。十幾年來,千余位名流耆宿、文人雅士與書畫大家齊聚長安。他們效仿古人于曲江流飲,以詩賦贊頌山水,以清詞書寫時風;于雁塔之下題名留念,揮毫潑墨,留下千秋佳句,繪就碩果豐圖。正如文懷沙先生所言:“蘭亭修禊,馳名中古,長安雅集,譽耀當今。” 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霍松林在《長安雅集賦》里說:“長安長樂,雅集未央。頌聲不息,警鐘永響?!遍L安雅集,多年來以其獨特的文化氣質,在當代文化版圖中熠熠生輝 。
政教系的周芳來自新疆奎屯,在詩歌社仗義疏財,邀請大家去終南山郊游,還有來自交大的仝曉鋒仝紅兄妹倆,我們一行七八個人騎著二八自行車,唱著歌,行進在鄉間的路上,彈琴唱歌詩朗誦,池塘邊開篝火晚會。熱鬧了半夜,山里冷,不得不去敲老鄉的門借宿。那一天的郊游,陽光格外明媚,鄉間的小路兩旁是金黃的油菜花田,微風拂過,涌起層層花浪。大家在溪邊嬉戲,感受著大自然的溫柔撫摸,聆聽著大自然的美妙旋律,呼吸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多年以后,我從來自阿克蘇的田濤那里得知周芳在北京生活了幾年,不幸因病英年早逝,是她去幫忙料理的后事。當時我也在北京,近在咫尺,卻一無所知,令人惋惜。如此熱情奔放的一個女詩人,消失了。想起她當年燦爛的笑容和新疆人的爽朗,仿佛還在耳邊回蕩,可如今卻只能在回憶中緬懷。
5
回望四周,園內的詩文景墻、望景亭等建筑,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詩文景墻上,鐫刻著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那些優美的詩句,仿佛是穿越時空的使者,將古人的智慧與情感傳遞給我們,將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沉展現給我們,將歲月的滄桑與生命的感悟訴說給我們。
在瀛洲公園,我憑欄遠眺,或駐足沉思,沉浸在這被人們遺忘的景色之中,感受著歷史與自然的交融,感受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感受著心靈與風景的共鳴。錢鐘書先生有這樣一句話:“似乎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當下的生活,忽略許多美好的時光,而當所有的時光在被辜負,被浪費后,才能從記憶里,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
在這瀛洲公園,我仿佛穿越時空,與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我看到了十八學士的豪情萬丈,感受到了唐太宗的求賢若渴,領略了大唐盛世的繁榮昌盛。十幾年前,當我從北京告老還鄉,也看到了,李炳武先生首倡的“長安學’叢書計劃出版一百部,已出五十余部,在國內外特別是華語文化圈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我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我想,這便是唐詩的魅力所在吧。它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古今,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同賞明月,共沐清風,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它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歷史的大門,讓我們走進古人的世界,領略他們的風采,汲取他們的智慧,傳承他們的精神;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中,尋得一方寧靜的港灣,堅守內心的純凈,追尋生命的意義。而瀛洲公園,正是這唐詩文化的一個生動注腳,它讓我們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尋得一方心靈的凈土,感受歷史的厚重,汲取前行的力量,聆聽歲月的回響,擁抱詩意的生活。
離開瀛洲公園時,夕陽的余暉灑在大地上,給整個公園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我于這如夢似幻的景致里,亦輕輕揮手作別。同時也別了難忘的八十年代新一輩,當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大多已從工作崗位退下,步入了老年時光。更有一些人,已悄然離去,與我們陰陽兩隔 。我想起了白描先生登瀛洲臺時,給我發來的感慨:榮枯遞轉千秋嘆,閑云幾片共思徊。
我懷揣著滿滿的詩意與感動,不知道什么時候還能與這片土地重逢,續寫我與唐詩、與瀛洲之緣,續寫我與歷史、與文化的浪漫篇章,續寫我與時光、與夢想的點點滴滴。
作者簡介:
王浩若,字新民,號長安游子。文化學者,政協西安市第十五屆委員會參政議政智庫特聘專家,長安唐詩之旅課題組副組長,系列唐詩文化藝術館紀念館發起人,“為愛止戈”聯合發起人,唐詩與杜甫研究會副會長,曾在東海艦隊服過役,在電子研究所任過工程師,在京北漂,在歐洲做過倒爺,現從事唐詩文化公益項目。